C37H42F2N8O4
中文名称 | 泊沙康唑 |
中文同义词 | 泊沙康唑POSACONAZOLE;伯沙康唑;4-[4-[4-[4-[[(3R,5R)-5-(2,4-二氟苯基)四氢-5-(1H-1,2,4-三唑-1-基甲基)-3-呋喃基]甲氧基]苯基]-1-哌嗪基]苯基]-2-[(1S,2S)-1-乙基-2-羟丙基]-2,4-二氢-3H-1,2,4-三唑-3-酮;泊沙康唑;泊沙康唑20MG;泊沙康唑(标准品);泊沙康唑/4-[4-[4-[4-[[(3R,5R)-5-(2,4-二氟苯基)-5-(1,2,4-三唑-1-基甲基)氧杂戊环-3-基]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2-[(2S,3S)-2-羟基戊-3-基]-1,2,4-三唑-3-酮 |
CAS号 | 171228-49-2 |
分子式 | C37H42F2N8O4 |
分子量 | 700.78 |
熔点 | 170-1720℃ |
沸点 | 850.7±75.0 °C(Predicted) |
密度 | 1.36±0.1 g/cm3(Predicted) |
闪点 | 9℃ |
储存条件 | -20°C |
溶解度 | 可溶于氯仿(少许)、甲醇(少许) |
酸度系数(pKa) | 14.72±0.20(Predicted) |
形态 | 粉末 |
颜色 | 白色至米色 |
概述 | 泊沙康唑能有效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目前,泊沙康唑注射剂型虽已获得FDA批上市(2014年3月获批),但其主要预防性用药的地位仍未改变。棘白素类药物(卡泊芬净、阿尼芬净、米卡芬净)抗真菌谱较三唑类和多烯类药物窄,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具有疗效好且安全性显著的优势,但是非口服剂型是其一大劣势。多烯类药物(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已不再是深部真菌感染治疗的“金标准”药物,多烯类药物治疗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显著的不良反应。 |
作用机制 | 泊沙康唑通过抑制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而发挥其抗真菌活性。麦角固醇是真菌保持细胞膜的结构完整性和发挥一些膜相关性蛋白功能所必需的重要成分,也是真菌细胞周期中所必需的微量物质。泊沙康唑通过抑制真菌色素P45014α-去甲基酶而造成14α-甲基固醇等的堆积,使麦角固醇的合成受阻,其受阻的程度与试验菌株的敏感性和泊沙康唑的剂量有关。白色念珠菌的突变株由于14α-去甲基酶的突变,对伊曲康唑(ITC)、氟康唑(FLC)、伏立康唑(VRC)耐药,但对本品仍敏感。本品抑制烟曲霉菌、黄曲霉菌的甾醇生物合成比ITC更有效。 |
适应症 | 用于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难治的侵袭性曲霉病患者或不能耐受这些药物治疗的患者。 |
药理作用 | 泊沙康唑(posaconazole)是由伊曲康唑衍生而来。目前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药理作用同唑类药物,但与伊曲康唑相比,其抑制固醇C14脱甲基作用更强,尤其对曲霉。 |
药代动力学 | 有关剂量和给药方案的研究显示,本品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符合单室模型,口服混悬剂不同剂量间相对生物利用度有显著不同,分次使用(每12小时或每6小时1次)能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蛋白结合率98%~99%。相对于片剂,混悬剂的生物利用度增加,且食物能明显提高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一项考察肾功能异常对该药药动学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品不被血液透析清除,不受血液透析的影响。单剂量研究显示,不同程度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无须调整剂量。半衰期大约25小时,主要通过肝脏代谢。 |
临床适应证及用法 | 临床上可用于曲霉病、接合菌病及镰刀菌病的治疗,亦可用于部分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属感染的治疗。研究表明,泊沙康唑能广泛有效地治疗暗色丝孢霉病,提高皮炎外瓶霉感染者的生存率,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该药作为二线用药,对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耐药的侵袭性曲霉病的有效率为44%~78%,对接合菌感染的有效率为71%。该药为口服混悬剂,推荐剂量为200mg,每日4次,随餐口服7~10天,以后可维持此剂量,也可改为400mg,每日2次口服。7~10天内可获得稳态血药浓度。 |
不良反应 | 泊沙康唑的常见不良反应如下:发生率≥10%血液和淋巴系统:贫血(10%)、血小板减少症(14%)消化系统:腹痛(11%)、便秘(10%)、腹泻(29%)、恶心(27%)、呕吐(13%)全身反应:虚弱(10%)、寒意(10%)、粘膜炎症(14%)、周边水肿(16%)、发热(28%)代谢与营养失调:低钾血症(22%)、低镁血症(10%)、头痛(14%)、咳嗽(17%)、鼻出血(14%)皮肤和皮下组织:皮疹(16%)心血管系统:高血压(11%)发生率>25%消化系统:腹泻、恶心全身反应: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