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MSDS库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 22001 | CAS: | 7782-44-7 |
中文名称: | 氧 | ||
英文名称: | oxygen | ||
别名: | 氧气 | ||
分子式: | O2 | 分子量: | 32.00 |
熔 点: | -218.8℃ | ||
密 度: | 相对密度(水=1)1.14(- | ||
蒸汽压: | -164℃ | ||
溶解性: | 溶于水、乙醇 | ||
稳定性: | 稳定 | ||
外观和形状: | 无色无臭气体 | ||
危险标记: | 5(不燃气体);11(氧化剂) | ||
用途: | 用于切割、焊接金属,制造医药、染料、炸药等 |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危险特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便携式气体检测仪
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碘量法(GB7489-89)
电化学探头法(GB11913-89)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电化学探头法(GB11913-89)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环境标准:
中国(GHZB1-1999) | 地表水质量标准(mg/L) | I类≥饱和率90%;Ⅱ类≥6;Ⅲ类≥5;Ⅳ类≥3; Ⅴ类≥2 |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
三、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