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干扰素 |
---|---|
英文名称: | interferon |
CAS No.: | 9008-11-1 |
EINECS号: | |
分 子 式: |
|
分 子 量: | HuIFN-α 15000~20000;HuIFN-β 25000~30000;HuIFN-γ 20000~25000 |
密 度: | |
闪 点: | |
熔 点: | |
沸 点: | |
危险品标志: |
|
风险术语: |
|
分子结构: |
![]() |
干扰素(9008-11-1)的性状:
本品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其活性的发挥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根据产生本品的细胞种类不同,产生不同种的本品,白细胞产生的称为α-干扰素;成纤细胞产生的称β-干扰素,由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而诱生的免疫干扰素称γ-干扰素。它们均是糖蛋白,耐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除可抗病毒感染外,还能调节其他细胞功能,包括增殖和免疫反应。本品是病毒进入机体后诱导宿生细胞产生的反应物质。它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后,促使其他细胞抵抗病毒的感染,故称干扰素(9008-11-1)。它并不是直接抗病毒的物质,而是通过作用于其他细胞,使其产生受双股RNA激活的蛋白激酶,能使病毒蛋白不能合成,或使其产生(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激活一种内核酸酶,降解病毒的mRNA。还可产生2'-磷酸二酯酶抑制多肽的延长。
本品口服无效。经局部滴鼻、滴眼或肌注后,3小时内便可检出,6小时达高峰。体内降解后,经尿排出。
本品种属特异性很强,它只有在同种细胞上才具有抗病毒作用。
α、β两型对pH2和热稳定性强,抗病毒作用强,又称抗病毒干扰素;γ型对pH2和热稳定性差,免疫功能较强,称免疫干扰素。
干扰素(9008-11-1)的用途:
可用于预防流感;制成膏外用,治疗疱疹、带状疱疹、青年疣感染。用于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成骨肉瘤、毛细胞白血病以及红斑狼疮。